肖德美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是川剧界第一位艺术硕士,曾先后任四川省川剧学校、四川省艺术学校副校长,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附中校长,现任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青年艺术团团长、肖得美戏曲名家工作室领衔人。
肖老师曾荣获中国戏剧演员最高奖“梅花奖”,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肖老师是四川非遗年度人物三十强,四川省文联首批“百家推优工程”优秀艺术家,四川省十佳演员。他多次担任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四川省艺术高级职称评审专家。
(注:肖老师本名“肖得美”,艺名“肖德美”,本文在涉及到工作室称谓时用的是肖老师本名“肖得美”,其他地方用的是肖老师艺名“肖德美”。)
肖德美出生在大巴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小时候他常常与兄弟姐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放牛一边唱山歌,成了肖德美儿时最快乐的事。“唱得最多的是我们当地的民歌,如果有川剧演出,也会想方设法追着去看”,肖德美如实说道。高高的戏台上,演员们身着华美的戏服、画上五彩的脸谱,举手投足间,一句句饱含感情的唱词流出,肖德美就站在台下跟着一起咿咿呀呀,随声附和。那时的他,从没有想过,就是这样的咿咿呀呀、随声附和,将自己引入了川剧之苑,并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云飘飘雾漫漫,赤练飞舞九重天,云雾深处霞光艳,百花翩跹众花仙……”这是肖德美代表作《芙蓉花仙》的唱词,尽管距第一次出演《芙蓉花仙》男主角“陈秋林”已经26年,但谈起这首剧目,肖老师霎那间眉宇舒展,打开了话匣子,娓娓道来他精彩的川剧人生和事业。
今天,《成都职教》名牌栏目《大师对话》就与您一起“对话”肖德美老师,共同探寻他和他的工作室团队如何在传承川剧的道路上栉风沐雨、勇毅前行。
《成都职教》:肖老师,川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您是如何喜欢上这一传统艺术的?
肖德美:从小我就喜欢唱歌,是班上的文艺骨干,读高中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校门口遇见了巴中川剧团少年班正在招生。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我前往面试现场,在考官的要求下唱了《大海航行靠舵手》,被剧团考官相中,从而进入了巴中县川剧团川剧学员班,顺利地成为了一名川剧演员,踏上了一条从未想过的川剧之路。长达半年的集中培训,唱、念、做、打样样都是从零开始,尤其是练软开度,需要站立着将腿掰到头顶,吃尽了苦头,受伤也是在所避免,一次训练中,大拇指骨折,只好坐在一旁看别人排练,然而,正是这次“意外”,让当时的业务副团长曹素珍老师看中了,让我去川剧行当中饰演小生角色,在自己的努力和启蒙老师张学焕的悉心指导下,我在巴中地区崭露头角,接连出演了川剧《踏伞》《白蛇传》两个剧目,并在《白蛇传》中饰演男主角许仙,受到当地很多观众喜欢。
回想初入川剧的艰辛,我想,能让我坚持下来的,除了对川剧的喜爱,还有当年梅兰芳大师的从艺故事,内外因的融合,让我走入戏曲、走入川剧,见识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了巴蜀川剧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独特魅力,才使我安下心来从事这一艺术,一直到今天,已四十三个年头了,从未动摇。
《成都职教》:作为非遗传承人、戏曲名家工作室领衔人,请您介绍一下您领衔的工作室主要开展哪些工作,是如何传承川剧这一非遗文化遗产的?
肖德美:作为川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既是一名川剧教师又是一名川剧演员。近年来,我不但上中职学生、高职学生的课,也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青年艺术团担任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参与艺术剧目的创演。在创作上,我带领团队创作的《挂印知县》《望娘滩》《诗酒太白》《草鞋县令》等剧目,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在教学中,我教授的学生在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艺术专业(戏曲表演)赛项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同时我带领团队在各高校传播传承川剧艺术,在电子科大、成都七中、川大、四川农大等多所高校举办演出和讲座;在电子科大担任特聘首席教授,建立戏曲名家工作室,开设《川剧化画脸谱》《川剧功法程式》《川剧经典折子戏》等课程,培养年轻观众和粉丝;在四川大学、四川师大录相制川剧慕课《琴韵剧谭》和川剧精品课程,获中国百门优秀慕课。
《成都职教》: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以“大师引领、团系互动、创演融通”作为育人模式,请问您领衔的工作室是如何践行“学创演赛”一体化模式的?
肖德美:首先,我们学院是四川省一所国办的综合性艺术类大学,专业门类齐全,其中表演类专业是学院的强项,特别是川剧、舞蹈专业,起源于两个国家级重点中专——四川省川剧学校和四川省舞蹈学校,不但有高职也有中职,还有一支优秀的教学师资管理团队,能创作,亦能演出。学院的四川省青年艺术团是校中团,是文旅厅六大院团之一,不仅是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还是教师专业示范展示基地,近年来创作的几个大戏都充分发挥了“大师引领、团系互动、创演融通”的育人模式,如《草鞋县令》就是成功案例,陈智林院长和我都在戏里担当领衔主演,学院部分教师和大专、中专学生积极参与,效果明显,最终荣获第十七届中国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还有儿童剧《小军号》《望娘滩》等剧目,让舞蹈、戏剧、杂技、音乐、文管等专业也融入到艺术创演中。
《成都职教》:艺术的传承,需要坚守初心、走入社会,请问您领衔的工作室是如何践行艺术服务社会这一职能的?
肖德美:近年来,我带领团队进行以川剧为主题的讲座,进大中小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古镇,积极传播川剧艺术。主动与高校联合创演了红色革命历史题材川剧《小萝卜头》,受到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好评。2021年策划举办了传承人肖德美川剧进校园百场演讲成果展。
到目前为止,我领衔的工作室进入了100所大中专院校进行传播交流,多次受邀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天津财大、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新加坡国立艺术大学、加拿大温尼伯皇家芭蕾舞团等国内外多所高校及专业艺术院团举办川剧艺术讲座,与电子科大建立了川剧培训基地,同时还在成华和美社区、锦江盐道街社区建立了川剧传播基地,并先后在七中林荫校区、七中八一学校、重庆驿都实验学校、巴中晏阳初小学、通江七小等多所中小学传播川剧之美,为川剧深入基层做出贡献,积极践行艺术服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与此同时,我领衔的工作室也远赴海外进行中国文化传播交流,主演的川剧《芙蓉花仙》多次赴国内外演出;1992年参加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获得金奖;主演的川剧大幕剧《聂小倩》参加了在日本静冈举办的世界第二届“奥林匹克国际戏剧节”;演出的川剧经典折子戏《放裴》《石怀玉惊梦》赴北欧四国演出;相继参加哥本哈根国际舞蹈节、夏威夷中国文化节、墨西哥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非洲泛非国际艺术节、日本广岛国民艺术节、澳门艺术节等,多次把川剧带到美国、德国、加拿大、巴西、瑞典、卢旺达、罗马尼亚、新加坡、黑山共和国、保加利亚、阿尔巴利亚等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积极传播川剧艺术。
《成都职教》: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汇聚了众多川剧大家和后起之秀,请您介绍一下您和工作室团队近年来取得的辉煌成果。
肖德美:近年来,我带领团队先后参与策划、创作、演出了川剧《挂印知县》《望娘滩》《草鞋县令》《小萝卜头》《诗酒太白》等大幕川剧。其中《挂印知县》荣获了四川省首届艺术节获剧目、作曲、导演等7项大奖,并入选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首届全国基层院团会演并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获得领导专家一致好评;川剧《望娘滩》荣获四川省首届艺术节文华奖比赛最佳剧目奖等6项大奖;《草鞋县令》是继1997年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创排的川剧《死水微澜》获文华大奖之后时隔25年再度获此殊荣,也是此次参评剧目中唯一一台由学院与剧院联合打造的经典,堪称近年来高职院校“校团”合作的扛鼎之作;川剧《小萝卜头》获得四川省文联的“百家推优”工程奖并入选“聚美天府”展演项目;川剧《诗酒太白》获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剧目资助,饰演唐明皇一角受到社会各界专家、观众的好评;我个人也因为对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获奖剧目有突出贡献而被四川省政府记大功,同时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四川省首批十大戏曲名家肖得美工作室,四川非遗年度人物三十强等称号。
我个人多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1997年,主演的川剧电视戏曲片《芙蓉花仙》荣获全国优秀电视节目展播评比一等奖,并获中央电视台“飞天奖”。2022年出版并发行了三套《褶子、扇子、百字指法》功法视频教程,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专著《川剧文生表演程式功法》。教授的学生近年来也成绩斐然,王裕仁、王子豪在四川省川青赛和其他戏曲表演比赛中斩获优异成绩,徐超入选文化部全国青年戏曲领军人才。
《成都职教》: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非遗文化肩负新的时代使命,作为川剧代表性传承人,您领衔的工作室未来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规划?
肖德美: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理应有责任、有义务、有使命去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础和源泉,它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习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将牢记总书记指示,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把创新与时代接轨,创作更多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作品。加大川剧进校园宣传推广、加快川剧教材研发、推动国家交流,积极参与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以传统文化和四川特色文化为背景,结合理论知识和舞台实践能力,创作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川剧艺术作品。我将带领工作室团队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动作为,为四川文化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次成功演出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艰苦训练,每一个精彩瞬间,都是他们努力的见证。谈到训练,肖德美讲述了受过的伤、流过的血,但这一切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似乎在他眼中,这些都是成长的必然。
肖老师永远乐观、坚毅,川剧的种子自种下便从未动摇,沐阳光雨露,经风霜雨雪,一棵根系稳固、枝繁叶茂的大树屹立于川剧之苑。当年那个在角落里跟着台上演员咿呀的男孩,最终站在了舞台中央,成为聚光灯下众人视线的焦点,然而,他却不曾在舞台中央停留,一转身,他拾起笔墨,著书成册惠及同行;他坚守讲台,传道授业潜心育人;他带领团队,一如既往传承川剧。(本篇节选自《成都职教》总第1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