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是中国四大名绣之首。“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蜀绣是指尖上的传承,更是几千年记忆的承载。从事蜀绣三十余年的易起明,现如今还仍沉浸在对蜀绣的热爱中,她说择一事坚守一生,一针一线均是敬畏与传承。今天《成都职教》名牌栏目《大师对话》与您一起对话四川工艺美术大师易起明,探寻她在蜀绣道路上的精品育人与技艺传承。
《成都职教》:从参与人民大会堂《芙蓉鲤鱼》精品制作到荣获首届“宁波南铂杯”,您的蜀绣之路走得长而深远,请您谈谈你当初是为何选择蜀绣传承之路的?
易起明:犹记得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回家待业,和所有毕业生一样对未来充满迷茫。出于对手工刺绣的喜爱,又正巧遇到蜀绣工厂招工,顺利考入工厂后,便走向了手工蜀绣之路,不知不觉中,这条道路竟走了三十余年。
初入工厂时,我跟随全国工艺大师彭永兴学习蜀绣技术,那时候不懂何谓传承,刺绣时全凭一腔热忱,绣出来的作品虽差强人意,但总觉得少了些韵味。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看到许多老一辈蜀绣艺人栩栩如生的作品后,我幡然醒悟,蜀绣针法固然重要,但要将作品绣得真切传神,须将对作品的理解及对蜀绣的理解注入到一针一线中,不断创新,不停感悟,作品才有生命力。我的代表作一是三异色作品《大小熊猫》,二是参与制作的双面绣《芙蓉鲤鱼》。《大小熊猫》是正面大熊猫反面小熊猫;三异色的特点是用一张双面绣材料,绣出两张不一样的图稿,在绣制的过程中的复杂程度及耗时是单面绣的三倍,双面绣双倍。《芙蓉鲤鱼》的特点则是平齐光亮,车拧到家,针角整齐,密不透光。
自身硬方能“锻好铁”。2006年,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蜀绣被评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誉与责任并存,非遗传承人肩上的担子也更加重了。作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我选择“非遗进校园”,在学校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传承中国古文化需要创建与非遗项目便捷相遇的场所,“非遗进校园”,我能直接传授非遗,学生们也能与非遗“亲密接触”,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创新,“非遗”校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古文化,也是我作为大师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
《成都职教》:易老师,您曾经在企业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什么会选择职教,做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呢?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经历吗?
易起明: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源于热爱。2005年,成都蜀绣厂因改制退出历史舞台,我不仅没有因此放弃蜀绣,反而在这条道路上越挫越勇。蜀绣厂改制后,我先后进入成都蜀绣发展有限公司,成立易起明蜀绣大师工作室,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职业技术学校,继续将蜀绣技艺传承给新一代,蜀绣路上,我一直在坚持。
谈起为何选择教育事业,我想应该是2008年的那场地震,深深地影响了我。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五家蜀绣企业联合成立帮扶小组,帮助灾区人群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我所在的成都蜀绣发展责任有限公司便是五家企业之一。作为推荐对象,我来到都江堰搭建的受灾人群安置板屋,面对来自不同区县的受灾民众,我们不仅教授他们蜀绣技术,还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早日走出震后伤痛。经过几个月的帮扶,不但增加了我的授课经历,更让我再一次被蜀绣的魅力所震撼,此时,蜀绣不仅是一门技术,不仅是一项传承,更是抚慰受灾民众心灵创伤的一剂好药。他们化悲愤为力量,将所有的无声的悲痛注入一幅幅绣品中,在一针一线中寻求平静与安慰。
蜀绣技艺不仅能润物细无声,还能给人强劲的生活动力,这是我第一次将蜀绣和教育联系起来,我想用我的技术去感染和教育下一代。
经过帮助地震灾区授课后,成都蜀绣发展责任有限公司随后安排我上残疾人培训课程。当我走进残疾人教室那一瞬间,我傻了,教室里有聋哑的,有手脚不齐全的,还有精神失常的,说实话当时我一度想转头就走。但恻隐之心作祟,转念一想,我们不帮助她们还有谁来帮助呢。在教她们的过程中,我遇到很多不同程度的问题,我慢慢学会了残疾人的手式,体会残疾人语言,用一只手或坐轮椅等不同的方式教她们完成一幅又一幅不一样的作品。受灾人群帮扶和残疾人培训课程给了我非遗进校园很大的启发与历练,为我今后的教育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都职教》:您曾指导多名学生学习获蜀绣大奖, 在友爱职校的课堂上,面对无数个求知的学生,您是如何“授人以渔”的呢?
易起明:在友爱职校我所教的是工美蜀绣班。手工制作需要漫长的周期性,认知、认真、努力、手感、悟性缺一不可。
记得2019级工美的一个学生叫罗海林,当时有同学告诉我他是他们班最难治愈的学生,到我班上来会给我带来很多麻烦。面对这位“问题生”,我发现只要多和他交流,关心尊重他,便能慢慢地激发出他的学习兴趣。我问他喜欢什么,他说他喜欢他家里的小狗,我便让他拿一张小狗的照片来,通过我的修改,上料子画图稿,平时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的他也能静静地绣着自己喜爱的小狗,最后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这也是我当蜀绣老师记忆深刻较为深刻的一件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课堂的切入点是我的教学关键。
面对敏感又渴望得到认可的职教学生,职校教师们需要多给予他们一些肯定和尊重,其实每个职教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各方各面都有不同的天赋。拉进老师和学生之间关系后,多让他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并告诉他们非遗文化需要注入他们新鲜的血液,需要他们积极传承和弘扬,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后,自然会积极参与到非遗传承中去。
这些年教授和指导过不少学生,2013年学生沈云秀被评为成都市工艺美术大师,2014年学生蔡春燕获成都市首届创意大赛蜀绣作品一等奖,2018年学生瞿冰获首届“宁波南铂杯”创新创业大赛蜀绣作品一等奖......在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注重讲练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成都职教》: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您是如何不断融合新颖的元素,以展现蜀绣的独特魅力?
易起明:蜀绣是一种中国古文化传统手工艺,在教学中要秉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保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敬畏之情。
拿起针之前,很多工作就已经开始了,首先要观察绣稿里图案的多少、大小、位置,从而来进行配线,蜀绣用线以丝为单位,一股线有16丝。在绣制时,时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再去确定某处到底用几丝。不同类型的蜀绣作品有着不同独特魅力。手工刺绣分为三大类型:1、单面绣:通过一张真丝软缎“根据图案的规格大小量尺定料”上棚上料构图分线。单面绣针角的一针一线排列整齐,自然平齐光亮,稀不漏底。2、双面绣:在单面绣的良好的基础上,绣制双面,双面绣的用料元素与单面绣用料元素完全不一样。专料专用,双面绣密不透光,不漏针角针法,色彩根据工笔画、国画的不同与变化来制作。3、三异绣:要有单面绣、双面绣的高超的技艺才完成一副三异绣作品。在一张料子上完成不同图稿,不同针法,不同色彩的图案;如一面是人物一面是鲤鱼,这也是最能够展示蜀绣的独特魅力的高精端作品。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只有不守窠臼,才能将这一门传承千年的技艺继续发扬。刺绣过程中需不断的改进图案的设计方案,融合当下新型元素来绣制新的作品。对于蜀绣未来的发展,我希望蜀绣能被更多的人所看到,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希望当代的青年能走进蜀绣,并热爱蜀绣,以创新的针法和构图让蜀绣别具一格,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脉络中焕发出新的生机。